发展巡礼
【喜迎党代会】扎根地方办学院   服务文旅育英才——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旅游管理学院工作巡礼

(供稿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育人阵地,加强内涵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工作中表现优异,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育人阵地

学院把加强党的建设与聚焦立德树人、强化理论学习、加快学科建设、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相结合,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突出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抓好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突出政治功能发挥和组织力提升,夯实学院所属党支部工作基础,在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荣获学校“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二、狠抓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高级职称与博士占比分别为36%和27 %,“双师型”教师达91 %;入选省“121创新人才工程”1人,校“教学奉献”2人,校“教学能手”5人,校科研先进工作者和“十育人”先进个人各1人,人才引进初见成效。近三年,引进博士1人,培养博士(在读)1人,柔性引进博士7名,聘用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2名。

教师业务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省教研教改项目立项4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近10篇,出版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教师获湖南省高校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湖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三等奖;2019年,5名专任教师获校“教学能手”称号、教学奉献奖。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实践平台

根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新文科建设要求,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强化教学改革,共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助推新文科建设。

一是增设地域特色课程。培养方案中增设《郴州旅游业发展研究》《南岭山区非遗保护与旅游应用》等具有“南岭走廊”特色的课程,项目《服务南岭民族走廊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实践》获第十二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是深化“校企共育、校地共培”协同育人模式。2014-2019年,与长沙空乘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共办“民航服务与管理”合作班;2019年与国际金钥匙学院(中国区)合作成立“国际金钥匙学院郴州分院”。三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2019年,整合学校多个文科专业,获批成立了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南岭民族走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育人效果显著。连续6年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旅游综合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5人次,三等奖10人次,获“优秀组织奖”2次,名列全省同等院校前茅。近三年,获省部级“互联网+”及其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共1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达12项。

四、坚持特色科研,致力服务地方发展

2020年7月,由学院党总支牵头,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湘教通〔2020〕179号)要求组建专业小组,推动旅游管理教研室深入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领导班子成员、教研室骨干教师团队等多个层面的申报动员会与论证会。学院组织全体党员及教师分组撰写材料,党员教师勇挑重担,班子成员分组推进,责任到人,不断调整策略,并积极联络、邀请专家审阅申报材料。2020年10月,旅游管理专业成功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聚焦南岭走廊与郴州国家可持续议程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生态补偿、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卓有成效,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近年来,以南岭走廊为研究区域,专业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各1项;横向项目近10余项,进校经费达232万,包括《旅游目的地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公共信息图形符号》(DB43/T 1490-2018)《自驾游领队服务规范》《自驾游活动组织服务规范》《郴州市全域旅游促进暂行办法》等多部省级地方标准和地方立法项目及旅游规划项目,社会反响良好。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旅游管理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担负文旅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努力开创学院工作新局面。

编辑:李冰婧 陈岚 审核:姜航